家长如何帮助植入人工耳蜗的孩子
作者: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人气:发表时间:2017-12-05 14:46:00
近20年来,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植入装置的改进,越来越多的语前聋听障儿童开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。面对人工耳蜗这一新技术,家长们该如何正确认识?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家长应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,有效地配合康复机构进行术后康复?这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焏需解决的问题。
1. 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,合理预期术后效果。人工耳蜗植入后,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,给患者听的感觉,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。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,人工耳蜗植入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。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,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,也是任重而道远的。有研究发现,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,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。对自然环境声、韵母、声母、声调、单音节词、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℅以上。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,听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,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,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,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。因此,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。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。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,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。
2. 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,尊重孩子的天性。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:“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,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?”“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,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,某某却说得很清楚?”实际上,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,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,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、环境、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。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,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;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,他们将来是长成“松树”还是“柳树”,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。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,智力水平、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。正因为这样,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、怯生,有的孩子却很胆大;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、脾气特别大,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、很容易照看;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,老师一教就会,有的孩子则不然,怎么教也不能理解……….这就和遗传有关系。
但是,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,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。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。所以作为父母,要了解孩子的天性。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,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;对不同天资的孩子,要提出不同的目标,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。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、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、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,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,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,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。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,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,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。在康复训练中,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。
3.调控自我情绪,促进家园配合。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,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,包括康复效果。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:
3.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
由于经济压力,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,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、半个月就见效,这种心理可以理解。但是,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,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。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,长久之后缺乏自信、精神紧张、厌倦训练;同时,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、灰心无助。
3.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
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,于是一遇到问题,就责怪老师,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,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。实际上,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;作为家长,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,及时和老师沟通,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,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、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、方法和技巧,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,达到家园有效配合。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,也懂得配合老师,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,没有耐心,容易着急,还经常体罚孩子,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,甚至产生恐惧心理,家长着急也头痛、失眠、性格暴躁、食欲不好,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,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。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、信心、不能操之过急。
3.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
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,许多家长在听障儿童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,就马上中断了康复,离开了康复机构,使得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。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。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,就要考虑到这一点,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。
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,蕴藏着丰富的含义,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。作为听障儿童父母,首先要接纳自己的孩子,不论他是美还是丑,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,要尊重孩子的天性,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;其次,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,学习康复知识、方法和技巧,积极配合老师,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。虽然不能改变环境,但可以改变自己;虽然不能改变事实,但可以改变态度;虽然不能改变过去,但可以改变现在;虽然不能预知明天,但可以把握今日;虽然不能事事成功,但可以事事尽力。愿每个听障儿童能够快乐、幸福!
1. 正确认识人工耳蜗植入,合理预期术后效果。人工耳蜗植入后,只是重建了患者的听力,给患者听的感觉,但是人工耳蜗并不能代替真耳的功能。由于电极导联数目的限制以及电声听觉的差异,人工耳蜗植入者获得的有用的听觉信息是有限的。并不是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听会说,术后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,也是任重而道远的。有研究发现,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,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能获得良好的听觉康复效果。对自然环境声、韵母、声母、声调、单音节词、双音节词以及短句的识别率均能达到60℅以上。在人工耳蜗术后初期,听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康复要滞后于听觉能力的康复,这是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,因为必须先有一定量的语言和词语的积累,随后才有语言能力的提高。因此,言语康复训练时间要比听觉康复长很多。家长一定要做好长期言语康复训练的思想准备。只有在了解听觉言语康复的特点后,家长才能合理预期术后的康复效果。
2. 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,尊重孩子的天性。经常有家长问这样的问题:“为什么我的小孩开机两个月了还是不会说话,某某开机时间和我们一样长却能说话?”“为什么用的是同样的人工耳蜗,我的小孩说话不清楚,某某却说得很清楚?”实际上,虽然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,但是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,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家长对遗传、环境、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。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树,那么遗传就是小树的种子;不论是健听儿童还是听障儿童,他们将来是长成“松树”还是“柳树”,遗传起了很大的作用。每个孩子的遗传特征是不同的,智力水平、个性特点以及生长发育的进程也是不同的。正因为这样,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非常胆小、怯生,有的孩子却很胆大;有的孩子从刚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、脾气特别大,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、很容易照看;有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,老师一教就会,有的孩子则不然,怎么教也不能理解……….这就和遗传有关系。
但是,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被动地接受孩子的现状,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。遗传和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。所以作为父母,要了解孩子的天性。父母虽然不能改变孩子的遗传条件,但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;对不同天资的孩子,要提出不同的目标,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。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、个性特征等方面推测、分析孩子的遗传条件,然后据此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,在孩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,努力使他发挥出最大的潜力。家长切忌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横向对比,更不应该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较,而应该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比较。在康复训练中,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。
3.调控自我情绪,促进家园配合。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康复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家长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身的行为,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,包括康复效果。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:
3.1对术后康复的期望值过高
由于经济压力,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尽快康复,有的甚至希望孩子接受训练后一个月、半个月就见效,这种心理可以理解。但是,合理的期望值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康复,而过高的期望值只会适得其反。孩子因为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受到训诉,长久之后缺乏自信、精神紧张、厌倦训练;同时,家长自己也容易情绪失控、灰心无助。
3.2过分依赖老师和康复机构
很多家长认为康复是老师和康复机构的事情,于是一遇到问题,就责怪老师,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责任,忽视了家庭对儿童康复的作用。实际上,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场所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;作为家长,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,及时和老师沟通,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,同时也要学习人工耳蜗的知识、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以及康复知识、方法和技巧,配合老师和机构做好家庭康复,达到家园有效配合。有一些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康复的重要作用,也懂得配合老师,但是缺乏指导孩子的方法,没有耐心,容易着急,还经常体罚孩子,使孩子对训练失去兴趣,甚至产生恐惧心理,家长着急也头痛、失眠、性格暴躁、食欲不好,结果弄得大人和孩子都很疲惫,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康复效果。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要有耐心、信心、不能操之过急。
3.3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不足
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是,许多家长在听障儿童取得了一些康复效果后,就马上中断了康复,离开了康复机构,使得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处于停滞状态。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没有做好长期康复的思想准备。选择了植入人工耳蜗,就要考虑到这一点,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。
一个生命从酝酿到诞生,蕴藏着丰富的含义,其中的滋味只有父母最能体会。作为听障儿童父母,首先要接纳自己的孩子,不论他是美还是丑,不论他健康还是残疾,要尊重孩子的天性,发挥孩子最大的潜能;其次,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,学习康复知识、方法和技巧,积极配合老师,做好孩子的康复训练。虽然不能改变环境,但可以改变自己;虽然不能改变事实,但可以改变态度;虽然不能改变过去,但可以改变现在;虽然不能预知明天,但可以把握今日;虽然不能事事成功,但可以事事尽力。愿每个听障儿童能够快乐、幸福!
此文关键字:
同类文章排行
- 赵国轩医师
- 河南最好的耳聋医院
- 治疗耳聋耳鸣的注意事项
- 杨天舜医师
- 王广华特约专家
- 一个疗程的药治好了我的耳鸣 法国...
- 孔祥成特约专家
- 张连捷医师
- 一名学生,只因为头痛、耳鸣
- 静脑清音系列药 治愈日本患者 日...